严嵩隐读钤山期间诗歌风格及形成原因

 
                            王兰兰

内容提要:严嵩早年隐读于家乡的钤山,写下了不少可读之作。由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因此写下的诗歌风格多变,但总体的风格还是秀丽清警,婉约自然,有唐人风范。

关键词:严嵩诗歌  风格    秀丽    婉约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严嵩在历史上是大奸臣。但张廷玉撰写的《明史》,只把严嵩写入《明史·奸臣传》。傅维鳞撰的《明书》·一百七十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严嵩入《权臣传》,与张居正并列。不管是奸臣也好,权臣也罢,撇开他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不能否认他在明代文坛上是有一定地位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严嵩)其诗在流辈之中乃独为迥出。王世贞《乐府变》云:‘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论也。然迹其所为,究非他文士有才无行可以节取者比,故吟咏虽工,仅存其目,以昭彰瘅之意焉。”

     严嵩,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卒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字惟中,江西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来因病返回江西老家,在钤山筑室读书,长达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①]后再度进京,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监祭酒。到嘉靖二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入阁二十年,直到嘉靖四十一年罢相,担任内阁首辅竞长达十五年。在内阁期间他倚仗嘉靖帝的宠爱,大权在握,作威作福,杀戮忠良,排除异己,成为明代一大权奸。由于权贵,再也没能写出像早期那样的作品了。钱谦益说他入阁后所作诗文“篇章庸猬,都无可称”[②]尽管如此,钱谦益还是将他的诗歌“冠于嘉靖中年以来将相之首”。[③]王世贞《艺苑卮言》说严嵩“强仕之始,诗颇清淡。既涉显贵,虽篇什日繁,而恶道岔出。”但严嵩诗歌在明代文坛是有一定地位的。张治说严嵩:“以弱龄神悟,扬休禁林,终陟元辅,而文名著胜,一代相炳映也。”王廷相在嘉靖十二年为严嵩的《钤山堂集》写序说:“其诗思冲邃闲远,在孟襄阳伯仲之间;文致明润婉洁,揆之欧阳子,稍益之奇,未尝不叹服;其体格古雅而卒泽于道德之会也。”这是在严嵩入阁以前作的序(严嵩入阁为嘉靖二十一年)。还有唐龙、刘节、黄绾、崔铣、孙伟,都在严嵩入阁前为严嵩写了序,大约在嘉靖十一年左右,其中孙伟在正德十年就为严嵩写了序,其时严嵩还未结集成书。他们都一致的称赞严嵩诗歌写的“清婉”。他们交口称赞的诗歌,其实都是严嵩早年的作品。而唐顺之、赵贞吉在嘉靖三十八年为严嵩写的序中对严嵩早年隐读钤山表示赞叹。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的“强仕之始”,其实不仅包括刚刚入阁之初,还包括入阁以前的钤山隐读,翰林编修,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这些阶段。在这些阶段里他写了大量的诗歌,艺术手法和风格都非常多样。本文就他读书钤山期间所作的诗歌,结合其读书期间的心态,作一番探究。

    严嵩读书钤山,因此他的诗文集命名为《钤山堂集》。《钤山堂集》收录了严嵩绝大多数的作品,包括诗、文、赋、词、颂、序、记等等文体形式,内容可谓繁富。在为官前的作品《诗前稿》是第二、第三、第四共三卷。而真正是隐居钤山读书期间的作品,又只是其中的一卷半,共八十多首,第二卷的全部和第三卷的一部分。第四卷就已经是再度进京后的作品了。

    严嵩真正读书钤山期间的诗歌,在其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读书钤山以前,严嵩是否写过别的诗歌,目前还不清楚。就收入到《钤山堂集》的作品来看,其诗歌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在钤山写下的《雪霁登钤山》。全诗如下:“千峰积瑶素,环宇映空明。仙人好赤脚,独蹑層水行。叠石疑琼岛,高楼思玉京。劲风仍振木,朗月已辉城。永夜山中宿,山泉松涧鸣。”全诗描写的是雪中钤山的景色。首句开篇以总览全山的气势,描绘钤山山峰都被白雪厚厚的包裹着,天地间是一派粉妆玉砌的世界,整个宇宙似乎也被这钤山山峰上的雪映照的开阔明朗。然后笔锋一转,由单纯的写景转到写人,写一个赤脚的仙人,踏着层层的厚冰在前行。此处与其是写仙人,不如说是诗人自己。这样,整个山就因为有人,而显得有了活力有了生气。再由写人到写景,由总揽全山具体到描写山上的石头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飘飘渺渺,像是仙山蓬莱,高高的楼房也变的洁白神圣。虽然山风仍就吹的树枝“呜呜”作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一轮明月已悄悄的笼罩了整个小城,洒下了漠漠清辉。又由山景写到了人间的城市。诗歌的最后,诗人留宿山间,聆听松涧白雪下潺潺的流水。诗歌大体是写两句景色,就荡开笔墨,插入人的气息,最后人与自然一体,人在自然中悠然自得。整首诗写的清丽素净,“句句欲活,神爽飞越”(孙伟[④]点评)。虽然是写钤山雪景,可是处处流露出诗人开朗达观、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当时明朝的政治形势是武宗不理朝政,宦官刘瑾专权,特务横行,各地起义不断,政治极度黑暗。严嵩不愿意随波逐流,屈从刘瑾,也没有勇气和当时一些正直的官僚一样,站出来坚决的和刘瑾集团展开斗争。恰逢丁忧,刚好可以避祸。因此,诗人与世无争的态度反映在诗歌里面,诗歌呈现淡泊、清丽的风格。

    在钤山虽然隐居读书,但也跟古代真正读书的一般儒生不同,他四处游览,广交朋友。在这十年里,他广泛游览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瞻仰圣贤。游览山水名胜之作,如《览游大仰山宿东豀方丈》,《大仰寺》,《仰山寻郑谷书堂》,《谒古庙二首》,《仰天冈》,《钟山游眺》,《登宜春台》,《洞灵观》等。这些作品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写景而游情在言词之外。表面上是在写故乡的名胜古迹,实际上热爱仰慕之情溢出言外。例如《仰山寻郑谷书堂》:“遗墟那复辨,岩石但苍翠。遐想嘉遁年,云霞结真想。余辉贲草木,秀句在穹壤。泠泠韶濩音,千秋宁绝响。”郑谷,约849年至911年,字守愚,号鹧鸪,袁州人。“光启三年擢第,官右拾遗,历都官郎中。幼即能诗,名盛唐末。”[⑤]严嵩还为他整理了《云台编》,可见对他是很敬重的。严嵩专门寻访郑谷读书的地方,并不是闲来无事,而是有特定的意义的。首联写六百多年的先贤读书之处依稀可辨,岩石苍翠,这都是实景。然后颔联写诗人对着这依稀可见的书堂,思绪飘到六百多年前,先贤的事功如同眼前的云蒸霞蔚。颈联写眼前的太阳的光辉装扮了书堂遗墟上的草木,先贤流传下来的锦句存在于天地间。贲,装饰,打扮之意。尾联面对着书堂青瓦泠泠的流水声,如同先贤的声名一样千秋不绝。整首诗显得古朴自然,诗歌虚实相间,既向读者展现了书堂的现状,又写出了书堂主人不朽的声名,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书堂主人的尊敬、倾慕与艳羡。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严嵩他是真正的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虽然隐居读书,但对“名盛唐末”的郑谷,还是很羡慕的,平淡的心境偶尔会有波澜。另外一首《大仰寺》“流水声中一犬吠,白云深处数僧闲。”运用对比的手法,流水声中的狗叫,显得世俗,而白云深处云雾缭绕的大仰寺中,却有几个悠闲的和尚,整个意境和谐而又高远。《钟山游眺》“可怜春岸飞欧鸟,又见春山长薜萝。峰势插江豀路小,峡门横石水声多。平沙觅句看云立,极浦迴舟载酒过。见说此溪多钓伴,月明来听扣舷歌。”每一句诗歌都是一副动人的画面,春岸的飞鸟,春山的薜萝,山峰,峡门的横石,飘动的云彩,载酒的小舟,溪边钓鱼的同伴,一起在明月下扣舷而歌的歌者。这些景物都描写的真实可爱。这一些描写山水名胜的诗歌,都写的清丽婉转,在描写自然名胜时都不忘抒写诗人的感触,表明自己的心迹,且抒发的不动声色,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严嵩笔下的山水诗歌显得生动有灵气。

    在隐居钤山期间,还写了大量的表现山村闲适生活的诗歌如《仰山置酒》、《山塘》、《泛舟》、《东溪晴泛》、《春日》、《夏日闲居》、《秋夕闲居对雨》、《斋中读书》、《江馆闻雨》等。

这类诗歌都是描写诗人在初隐钤山闲适淡泊的生活。《仰山置酒》:“春游入古寺,息驾在山阿。不饮杯中物,其如山色何?泉声间钟磬,草色上烟萝。向夕岚霏起,诸峰猿啸多。”首联写了仰山置酒的客观原因,是春游古寺,累了在山中休息。颔联写置酒的主观原因,不饮这杯中之物,还有什么山色可看?颈联写“叮咚”的流泉声中隐隐的夹着古寺的钟磬声,翠绿的草色和烟雾中的薜萝夹杂在一起。尾联,傍晚山岚的雾气四起,山峰上传来声声的猿啼。颈联和尾联都是诗人一边品酒一边欣赏到的山中美景了。但这两联也不是一味的描写眼前景色,还描写未见之景。山泉为眼前之景,山寺的钟磬为未见之景;山间的雾气为眼前之景,山峰的猿猴为未见之景。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来描绘山中之景,草色,山雾为诗人所见,泉声、钟磬声、猿啼声为诗人所听。“息驾在山阿”写出诗人游览的随性,“不饮杯中物,其如山色何?”显出诗人的放达闲散。诗人注重的是游览的过程而非游览的结果,此时的严嵩是多么的旷达超然。虽然后来身居要津的严嵩再也没有旷达超然过,但我们不能否认他隐居之初的这份真性情。《山塘》“山塘深且广,迤逦抱山麓。隔浦见人家,依依桑柘绿。日落烟水寒,绕塘飞属玉。”这首诗歌孙伟评曰:“幽胜之景,闲澹之趣,天然自见,不待洗炼。”大诗人杨慎也说:“六言诗惟唐韦应物、刘文房(长卿)最佳,此得其三味。”这首诗天然意趣,纯净明朗。还有《东溪晴泛》“钟峡出秀浦,碧潭无限清。日浮红色动,舟蹴浪花轻。盘石思垂钓,沧浪爱濯缨。沿洄意未极,川瞑月华明。”“盘石”,即磻溪,《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处也。“沧浪”“濯缨”语出《楚辞·渔父》,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这两个典故用在这里,意在说明自己是和太公、渔父一样的隐者。前面两联景物描写的秀丽,似乎不经意的就转到颈联抒发自己隐士的意趣,却不显得突兀,还非常的自然。结尾,说自己虽游兴未尽却月华满川。这样结尾,一个隐者的形象就勾勒出来了。《夏日闲居》“池塘新雨过,夏木绿以阴。”把生活中的景物写进诗里,清新自然,让人想到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时期描绘山村闲适生活的诗歌,闲澹自然,清新活泼,一个平常人的诗人心,在这里表露无疑。

    此时严嵩隐居读书的生活虽然闲适却并不寂寞,他广交朋友,也时常有友人来探访,这其实已经发生在他隐读的中后期了。第二卷里面描写友人的诗歌还不多,只有少数的几首,大多数都是诗人独自吟诗,也很少见有朋友来拜访。这几首是《喜友人至》、《中秋陈大参分司同杨太仆宴》、《秋夕东堂同传馆长兄宿》、《钤阁同刘子集咏》、《对雪赠客》、《答符子》。真正让严嵩声名鹊起的,还是后来李梦阳的来访并作《钤山堂歌》[⑥],这已经在正德九年、他再度出仕的前两年了,心态也不像刚刚隐居时那么淡然了。《喜友人至》写于隐居中期。“下马柴门日已曛,灯前悲喜话同群。空江岁晚无来客,远道情深独见君。瓦瓮细倾山郭酒,藜床闲卧石堂云。莫言古调只自爱,且诵新篇慰我闻。”整首诗结构安排很有章法,首联用简单的笔法写客人刚到来时的情形,“柴门”、“日曛”,说明自己生活的简单,也说明友人来访时天气已经很晚了。“灯前”紧结“日曛”,按照时间顺序写来,有条不紊。“灯前悲喜话同群”,说明见到友人心情激动,迫切的想知道其它文坛友人的情况,谈论到朋友们的境况,悲喜交集。颔联又宕开笔墨,回到首联来写初见友人来的惊喜。为什么呢?因为“空江岁晚无来客”,本来以为没有朋友来的,谁知道友人远道而来,这足可以看到君的情深意切了。突出友人来访诗人的欣喜。颈联的“瓦瓮”“山郭酒”“藜床”“石堂”,一方面可以看出诗人隐居山间生活的简单,另外也可以增加诗歌的山林气息,显得古朴动人。前面几联的诗歌都是叙述性的,到尾联,采用对话的形式,要友人朗诵新篇。这样结尾,两位诗人讨论诗歌的雅致,足以让人回味。这首诗歌结构严紧,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朋友间淳朴、深厚的友谊,比起后来为官后应酬阿谀之作要清新的多。第三卷开始,朋友间赠答诗歌开始变多,但里面还是有不少感情真挚的可读之作,比如《酬别刘梅国兄》:“……青天寻蜀道,夜雪度山阴。明发巴陵渚,烟波愁我心。”、《奉酬空同先生垂访见诒》:“病来浑与故人踈,珍重能劳长者车。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余。长愿饮河心自足,却惭和郢曲难如。”此诗既写出了朋友间的情意,又写自己安贫乐道,志向如同鼹鼠一样,难以唱和空同郢中白雪一样的风雅之音。《鹤泉堂赠别》用楚辞的形式来写朋友间的难舍难分。“朝出兮江浒,送子兮延伫。山泠泠兮多风,雾冥冥兮霏雨。野閴寂兮无人,子独归兮何所?庭有鹤兮壑有泉,我欲与子兮期周旋,目蹁跹兮耳潺湲,啸傲于此忘其年,子不来兮心烦冤。”第一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说明自己和朋友都念念不舍。第二句转写周围的环境,山间冷风泠泠,雾雨霏霏。四野寂静,而此时友人独归,更觉凄凉。第四句写送别的地点,照应题目,“鹤”“泉”,眼见白鹤蹁跹,耳听泉水潺湲,而诗人感慨万分,黯然伤神,朋友间的深情婉转的刻画出来了。

在钤山隐读后期,严嵩广交朋友,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声誉,据何良俊撰《四友斋从说·诗三》里记载“双江(明哲学家聂豹)曰:“我中乡举时,李空同做提学,甚相爱。起身会试,往别之,空同曰:‘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汝至京须往见之。’故我到京即造见,执弟子礼,今已几四十年矣。”[⑦]钱谦益也说“少师初入词垣,负才名,谒告还里,居钤山之东堂,读书屏居者七年,而又能倾心折节,要结胜流,若崔子锺、杨用修、王允宁辈,相与引合名誉,天下以公望归之。”[⑧]此时的严嵩澹泊名利,生活闲散。反映在诗歌里面如《读易》:“行藏吾已任,莫问易中爻。”《雨后南池》:“临流兴不极,日暮歌沧浪。”《斋中读书》:“林中送客行常远,屋里看山兴不穷。……世事浮云那足问,此身摒老蠧鱼丛。”《赠相命颜生》:“扫榻云林白昼眠,行藏于我固悠然。元无蔡泽轻肥念,不向唐生更问年。”“行藏”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于我固悠然”说明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蔡泽”“唐生”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曾经要一个叫唐举的相士给他相面,相士见他面相不好,不便直说,只好敷衍。蔡泽就说:“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于是唐举就告诉他说他还可以活四十三年,于是蔡泽就很高兴,后来终于得到秦国的重用,过上了富贵的生活。这里用这一典故,说明自己不像蔡泽那样念念不忘追求轻裘肥马的生活,不需要像唐生一样的相命师打探自己的年寿富贵,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淡泊名利。

如果说隐居读书期间的严嵩只是闲散淡漠,不问世事,那也是不全面的。他虽然身在山间,却关心着时事,忧虑着生民苍生。较早的有《登宜春台》:“……郡僻渔樵堪卜隐,时危戎马转兴衰。”《春日》:“……处身无远略,忧世但长年。”《感述》:“……时危献纳思无术,怅望中原伤战生。”当时的明王朝武宗荒唐,不理朝政导致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藩王造反;外部边防小王子不断向明王朝进犯。但严嵩终究不是严厉果敢、豪放正直的读书人,有着天生的柔媚性格。

总之,严嵩早期的诗歌风格是清丽婉转,冲澹闲远的。严嵩早期的生活时代,明代文坛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主盟文坛,他们鼓吹复古,认为文学应该重视真情,重视时政,显然严嵩的诗歌是受到前七子的影响的。实际上,后来他与前七子中的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都有联系,他的诗歌于当时流行的诗歌风气——山林之气相一致,也是正常的。再加上他隐读于山中,诗歌刻意追求清丽恬淡,也是与当时的身份相符的。


 
[①] 《明史·严嵩传》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0 页五三五
[③]  同上
[④]  孙伟,字朝望,清江人。有《鹭沙集》。其诗格苍老。见《静志居诗话》
[⑤] 《全唐诗·诗人小传·郑谷》
[⑥]  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九
[⑦] 【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从说·诗三》卷之二十六中华书局.1997.11 页二三九
[⑧]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0 页五三五

 

                            王兰兰

内容提要:严嵩早年隐读于家乡的钤山,写下了不少可读之作。由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因此写下的诗歌风格多变,但总体的风格还是秀丽清警,婉约自然,有唐人风范。

关键词:严嵩诗歌  风格    秀丽    婉约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严嵩在历史上是大奸臣。但张廷玉撰写的《明史》,只把严嵩写入《明史·奸臣传》。傅维鳞撰的《明书》·一百七十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严嵩入《权臣传》,与张居正并列。不管是奸臣也好,权臣也罢,撇开他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不能否认他在明代文坛上是有一定地位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严嵩)其诗在流辈之中乃独为迥出。王世贞《乐府变》云:‘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论也。然迹其所为,究非他文士有才无行可以节取者比,故吟咏虽工,仅存其目,以昭彰瘅之意焉。”

     严嵩,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卒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字惟中,江西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来因病返回江西老家,在钤山筑室读书,长达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①]后再度进京,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监祭酒。到嘉靖二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入阁二十年,直到嘉靖四十一年罢相,担任内阁首辅竞长达十五年。在内阁期间他倚仗嘉靖帝的宠爱,大权在握,作威作福,杀戮忠良,排除异己,成为明代一大权奸。由于权贵,再也没能写出像早期那样的作品了。钱谦益说他入阁后所作诗文“篇章庸猬,都无可称”[②]尽管如此,钱谦益还是将他的诗歌“冠于嘉靖中年以来将相之首”。[③]王世贞《艺苑卮言》说严嵩“强仕之始,诗颇清淡。既涉显贵,虽篇什日繁,而恶道岔出。”但严嵩诗歌在明代文坛是有一定地位的。张治说严嵩:“以弱龄神悟,扬休禁林,终陟元辅,而文名著胜,一代相炳映也。”王廷相在嘉靖十二年为严嵩的《钤山堂集》写序说:“其诗思冲邃闲远,在孟襄阳伯仲之间;文致明润婉洁,揆之欧阳子,稍益之奇,未尝不叹服;其体格古雅而卒泽于道德之会也。”这是在严嵩入阁以前作的序(严嵩入阁为嘉靖二十一年)。还有唐龙、刘节、黄绾、崔铣、孙伟,都在严嵩入阁前为严嵩写了序,大约在嘉靖十一年左右,其中孙伟在正德十年就为严嵩写了序,其时严嵩还未结集成书。他们都一致的称赞严嵩诗歌写的“清婉”。他们交口称赞的诗歌,其实都是严嵩早年的作品。而唐顺之、赵贞吉在嘉靖三十八年为严嵩写的序中对严嵩早年隐读钤山表示赞叹。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的“强仕之始”,其实不仅包括刚刚入阁之初,还包括入阁以前的钤山隐读,翰林编修,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这些阶段。在这些阶段里他写了大量的诗歌,艺术手法和风格都非常多样。本文就他读书钤山期间所作的诗歌,结合其读书期间的心态,作一番探究。

    严嵩读书钤山,因此他的诗文集命名为《钤山堂集》。《钤山堂集》收录了严嵩绝大多数的作品,包括诗、文、赋、词、颂、序、记等等文体形式,内容可谓繁富。在为官前的作品《诗前稿》是第二、第三、第四共三卷。而真正是隐居钤山读书期间的作品,又只是其中的一卷半,共八十多首,第二卷的全部和第三卷的一部分。第四卷就已经是再度进京后的作品了。

    严嵩真正读书钤山期间的诗歌,在其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读书钤山以前,严嵩是否写过别的诗歌,目前还不清楚。就收入到《钤山堂集》的作品来看,其诗歌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在钤山写下的《雪霁登钤山》。全诗如下:“千峰积瑶素,环宇映空明。仙人好赤脚,独蹑層水行。叠石疑琼岛,高楼思玉京。劲风仍振木,朗月已辉城。永夜山中宿,山泉松涧鸣。”全诗描写的是雪中钤山的景色。首句开篇以总览全山的气势,描绘钤山山峰都被白雪厚厚的包裹着,天地间是一派粉妆玉砌的世界,整个宇宙似乎也被这钤山山峰上的雪映照的开阔明朗。然后笔锋一转,由单纯的写景转到写人,写一个赤脚的仙人,踏着层层的厚冰在前行。此处与其是写仙人,不如说是诗人自己。这样,整个山就因为有人,而显得有了活力有了生气。再由写人到写景,由总揽全山具体到描写山上的石头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飘飘渺渺,像是仙山蓬莱,高高的楼房也变的洁白神圣。虽然山风仍就吹的树枝“呜呜”作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一轮明月已悄悄的笼罩了整个小城,洒下了漠漠清辉。又由山景写到了人间的城市。诗歌的最后,诗人留宿山间,聆听松涧白雪下潺潺的流水。诗歌大体是写两句景色,就荡开笔墨,插入人的气息,最后人与自然一体,人在自然中悠然自得。整首诗写的清丽素净,“句句欲活,神爽飞越”(孙伟[④]点评)。虽然是写钤山雪景,可是处处流露出诗人开朗达观、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当时明朝的政治形势是武宗不理朝政,宦官刘瑾专权,特务横行,各地起义不断,政治极度黑暗。严嵩不愿意随波逐流,屈从刘瑾,也没有勇气和当时一些正直的官僚一样,站出来坚决的和刘瑾集团展开斗争。恰逢丁忧,刚好可以避祸。因此,诗人与世无争的态度反映在诗歌里面,诗歌呈现淡泊、清丽的风格。

    在钤山虽然隐居读书,但也跟古代真正读书的一般儒生不同,他四处游览,广交朋友。在这十年里,他广泛游览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瞻仰圣贤。游览山水名胜之作,如《览游大仰山宿东豀方丈》,《大仰寺》,《仰山寻郑谷书堂》,《谒古庙二首》,《仰天冈》,《钟山游眺》,《登宜春台》,《洞灵观》等。这些作品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写景而游情在言词之外。表面上是在写故乡的名胜古迹,实际上热爱仰慕之情溢出言外。例如《仰山寻郑谷书堂》:“遗墟那复辨,岩石但苍翠。遐想嘉遁年,云霞结真想。余辉贲草木,秀句在穹壤。泠泠韶濩音,千秋宁绝响。”郑谷,约849年至911年,字守愚,号鹧鸪,袁州人。“光启三年擢第,官右拾遗,历都官郎中。幼即能诗,名盛唐末。”[⑤]严嵩还为他整理了《云台编》,可见对他是很敬重的。严嵩专门寻访郑谷读书的地方,并不是闲来无事,而是有特定的意义的。首联写六百多年的先贤读书之处依稀可辨,岩石苍翠,这都是实景。然后颔联写诗人对着这依稀可见的书堂,思绪飘到六百多年前,先贤的事功如同眼前的云蒸霞蔚。颈联写眼前的太阳的光辉装扮了书堂遗墟上的草木,先贤流传下来的锦句存在于天地间。贲,装饰,打扮之意。尾联面对着书堂青瓦泠泠的流水声,如同先贤的声名一样千秋不绝。整首诗显得古朴自然,诗歌虚实相间,既向读者展现了书堂的现状,又写出了书堂主人不朽的声名,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书堂主人的尊敬、倾慕与艳羡。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严嵩他是真正的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虽然隐居读书,但对“名盛唐末”的郑谷,还是很羡慕的,平淡的心境偶尔会有波澜。另外一首《大仰寺》“流水声中一犬吠,白云深处数僧闲。”运用对比的手法,流水声中的狗叫,显得世俗,而白云深处云雾缭绕的大仰寺中,却有几个悠闲的和尚,整个意境和谐而又高远。《钟山游眺》“可怜春岸飞欧鸟,又见春山长薜萝。峰势插江豀路小,峡门横石水声多。平沙觅句看云立,极浦迴舟载酒过。见说此溪多钓伴,月明来听扣舷歌。”每一句诗歌都是一副动人的画面,春岸的飞鸟,春山的薜萝,山峰,峡门的横石,飘动的云彩,载酒的小舟,溪边钓鱼的同伴,一起在明月下扣舷而歌的歌者。这些景物都描写的真实可爱。这一些描写山水名胜的诗歌,都写的清丽婉转,在描写自然名胜时都不忘抒写诗人的感触,表明自己的心迹,且抒发的不动声色,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严嵩笔下的山水诗歌显得生动有灵气。

    在隐居钤山期间,还写了大量的表现山村闲适生活的诗歌如《仰山置酒》、《山塘》、《泛舟》、《东溪晴泛》、《春日》、《夏日闲居》、《秋夕闲居对雨》、《斋中读书》、《江馆闻雨》等。

这类诗歌都是描写诗人在初隐钤山闲适淡泊的生活。《仰山置酒》:“春游入古寺,息驾在山阿。不饮杯中物,其如山色何?泉声间钟磬,草色上烟萝。向夕岚霏起,诸峰猿啸多。”首联写了仰山置酒的客观原因,是春游古寺,累了在山中休息。颔联写置酒的主观原因,不饮这杯中之物,还有什么山色可看?颈联写“叮咚”的流泉声中隐隐的夹着古寺的钟磬声,翠绿的草色和烟雾中的薜萝夹杂在一起。尾联,傍晚山岚的雾气四起,山峰上传来声声的猿啼。颈联和尾联都是诗人一边品酒一边欣赏到的山中美景了。但这两联也不是一味的描写眼前景色,还描写未见之景。山泉为眼前之景,山寺的钟磬为未见之景;山间的雾气为眼前之景,山峰的猿猴为未见之景。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来描绘山中之景,草色,山雾为诗人所见,泉声、钟磬声、猿啼声为诗人所听。“息驾在山阿”写出诗人游览的随性,“不饮杯中物,其如山色何?”显出诗人的放达闲散。诗人注重的是游览的过程而非游览的结果,此时的严嵩是多么的旷达超然。虽然后来身居要津的严嵩再也没有旷达超然过,但我们不能否认他隐居之初的这份真性情。《山塘》“山塘深且广,迤逦抱山麓。隔浦见人家,依依桑柘绿。日落烟水寒,绕塘飞属玉。”这首诗歌孙伟评曰:“幽胜之景,闲澹之趣,天然自见,不待洗炼。”大诗人杨慎也说:“六言诗惟唐韦应物、刘文房(长卿)最佳,此得其三味。”这首诗天然意趣,纯净明朗。还有《东溪晴泛》“钟峡出秀浦,碧潭无限清。日浮红色动,舟蹴浪花轻。盘石思垂钓,沧浪爱濯缨。沿洄意未极,川瞑月华明。”“盘石”,即磻溪,《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处也。“沧浪”“濯缨”语出《楚辞·渔父》,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这两个典故用在这里,意在说明自己是和太公、渔父一样的隐者。前面两联景物描写的秀丽,似乎不经意的就转到颈联抒发自己隐士的意趣,却不显得突兀,还非常的自然。结尾,说自己虽游兴未尽却月华满川。这样结尾,一个隐者的形象就勾勒出来了。《夏日闲居》“池塘新雨过,夏木绿以阴。”把生活中的景物写进诗里,清新自然,让人想到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时期描绘山村闲适生活的诗歌,闲澹自然,清新活泼,一个平常人的诗人心,在这里表露无疑。

    此时严嵩隐居读书的生活虽然闲适却并不寂寞,他广交朋友,也时常有友人来探访,这其实已经发生在他隐读的中后期了。第二卷里面描写友人的诗歌还不多,只有少数的几首,大多数都是诗人独自吟诗,也很少见有朋友来拜访。这几首是《喜友人至》、《中秋陈大参分司同杨太仆宴》、《秋夕东堂同传馆长兄宿》、《钤阁同刘子集咏》、《对雪赠客》、《答符子》。真正让严嵩声名鹊起的,还是后来李梦阳的来访并作《钤山堂歌》[⑥],这已经在正德九年、他再度出仕的前两年了,心态也不像刚刚隐居时那么淡然了。《喜友人至》写于隐居中期。“下马柴门日已曛,灯前悲喜话同群。空江岁晚无来客,远道情深独见君。瓦瓮细倾山郭酒,藜床闲卧石堂云。莫言古调只自爱,且诵新篇慰我闻。”整首诗结构安排很有章法,首联用简单的笔法写客人刚到来时的情形,“柴门”、“日曛”,说明自己生活的简单,也说明友人来访时天气已经很晚了。“灯前”紧结“日曛”,按照时间顺序写来,有条不紊。“灯前悲喜话同群”,说明见到友人心情激动,迫切的想知道其它文坛友人的情况,谈论到朋友们的境况,悲喜交集。颔联又宕开笔墨,回到首联来写初见友人来的惊喜。为什么呢?因为“空江岁晚无来客”,本来以为没有朋友来的,谁知道友人远道而来,这足可以看到君的情深意切了。突出友人来访诗人的欣喜。颈联的“瓦瓮”“山郭酒”“藜床”“石堂”,一方面可以看出诗人隐居山间生活的简单,另外也可以增加诗歌的山林气息,显得古朴动人。前面几联的诗歌都是叙述性的,到尾联,采用对话的形式,要友人朗诵新篇。这样结尾,两位诗人讨论诗歌的雅致,足以让人回味。这首诗歌结构严紧,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朋友间淳朴、深厚的友谊,比起后来为官后应酬阿谀之作要清新的多。第三卷开始,朋友间赠答诗歌开始变多,但里面还是有不少感情真挚的可读之作,比如《酬别刘梅国兄》:“……青天寻蜀道,夜雪度山阴。明发巴陵渚,烟波愁我心。”、《奉酬空同先生垂访见诒》:“病来浑与故人踈,珍重能劳长者车。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余。长愿饮河心自足,却惭和郢曲难如。”此诗既写出了朋友间的情意,又写自己安贫乐道,志向如同鼹鼠一样,难以唱和空同郢中白雪一样的风雅之音。《鹤泉堂赠别》用楚辞的形式来写朋友间的难舍难分。“朝出兮江浒,送子兮延伫。山泠泠兮多风,雾冥冥兮霏雨。野閴寂兮无人,子独归兮何所?庭有鹤兮壑有泉,我欲与子兮期周旋,目蹁跹兮耳潺湲,啸傲于此忘其年,子不来兮心烦冤。”第一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说明自己和朋友都念念不舍。第二句转写周围的环境,山间冷风泠泠,雾雨霏霏。四野寂静,而此时友人独归,更觉凄凉。第四句写送别的地点,照应题目,“鹤”“泉”,眼见白鹤蹁跹,耳听泉水潺湲,而诗人感慨万分,黯然伤神,朋友间的深情婉转的刻画出来了。

在钤山隐读后期,严嵩广交朋友,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声誉,据何良俊撰《四友斋从说·诗三》里记载“双江(明哲学家聂豹)曰:“我中乡举时,李空同做提学,甚相爱。起身会试,往别之,空同曰:‘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汝至京须往见之。’故我到京即造见,执弟子礼,今已几四十年矣。”[⑦]钱谦益也说“少师初入词垣,负才名,谒告还里,居钤山之东堂,读书屏居者七年,而又能倾心折节,要结胜流,若崔子锺、杨用修、王允宁辈,相与引合名誉,天下以公望归之。”[⑧]此时的严嵩澹泊名利,生活闲散。反映在诗歌里面如《读易》:“行藏吾已任,莫问易中爻。”《雨后南池》:“临流兴不极,日暮歌沧浪。”《斋中读书》:“林中送客行常远,屋里看山兴不穷。……世事浮云那足问,此身摒老蠧鱼丛。”《赠相命颜生》:“扫榻云林白昼眠,行藏于我固悠然。元无蔡泽轻肥念,不向唐生更问年。”“行藏”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于我固悠然”说明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蔡泽”“唐生”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曾经要一个叫唐举的相士给他相面,相士见他面相不好,不便直说,只好敷衍。蔡泽就说:“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于是唐举就告诉他说他还可以活四十三年,于是蔡泽就很高兴,后来终于得到秦国的重用,过上了富贵的生活。这里用这一典故,说明自己不像蔡泽那样念念不忘追求轻裘肥马的生活,不需要像唐生一样的相命师打探自己的年寿富贵,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淡泊名利。

如果说隐居读书期间的严嵩只是闲散淡漠,不问世事,那也是不全面的。他虽然身在山间,却关心着时事,忧虑着生民苍生。较早的有《登宜春台》:“……郡僻渔樵堪卜隐,时危戎马转兴衰。”《春日》:“……处身无远略,忧世但长年。”《感述》:“……时危献纳思无术,怅望中原伤战生。”当时的明王朝武宗荒唐,不理朝政导致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藩王造反;外部边防小王子不断向明王朝进犯。但严嵩终究不是严厉果敢、豪放正直的读书人,有着天生的柔媚性格。

总之,严嵩早期的诗歌风格是清丽婉转,冲澹闲远的。严嵩早期的生活时代,明代文坛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主盟文坛,他们鼓吹复古,认为文学应该重视真情,重视时政,显然严嵩的诗歌是受到前七子的影响的。实际上,后来他与前七子中的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都有联系,他的诗歌于当时流行的诗歌风气——山林之气相一致,也是正常的。再加上他隐读于山中,诗歌刻意追求清丽恬淡,也是与当时的身份相符的。


 
[①] 《明史·严嵩传》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0 页五三五
[③]  同上
[④]  孙伟,字朝望,清江人。有《鹭沙集》。其诗格苍老。见《静志居诗话》
[⑤] 《全唐诗·诗人小传·郑谷》
[⑥]  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九
[⑦] 【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从说·诗三》卷之二十六中华书局.1997.11 页二三九
[⑧]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0 页五三五

<<:  严嵩拜访严陵祠略述

>>:  严嵩后代隐居栖霞小山村

《庄子》中的经学

  如果要问:“儒家经典是如何形成的?”远的不说,仅仅扫描一下近代的经学书目,无论是皮锡瑞的《经学...

鲁莒纸房庄氏考略

鲁东南群山之冠鬐山之阳有村曰纸房,村中人丁昌盛多为庄氏族人,纸房庄氏系明洪武初徙自江南东海郡海东村...

《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

中国第二有钱人:严介和

姓名:严介和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60   籍贯:江苏淮安 学历:硕士研究生 ...

上砂网报导人员抵达北京

昨天晚上(5月28日)九点半,上砂网工作人员抵达北京,将第一时间报导北京庄则栋先生书法习作展开幕的...